△鲍善本
支援苏北教育 深受学生爱戴
鲍善本生于 1935 年 11 月,祖籍江苏镇江,中共党员。1957 年大学毕业后留校,在南京师范大学(原南京师范学院)中文系任教 30 年。1987 年,获悉省委省政府为了振兴苏北,要在连云港筹建淮海大学,鲍善本主动申请支援苏北,到连云港工作。
△在江苏海洋大学(原淮海工学院)任教时的鲍善本
当时女儿鲍文瀚不太理解父亲的选择," 父亲已经年过半百,在南师工作了 30 年,深受学生喜爱,去了连云港,就要长时间与家人分开。" 后来,随着时间推移,鲍文瀚也渐渐释怀," 父亲生性乐观开朗,和年轻人、大学生能够很好地沟通,是一个对教育事业热爱且负责任的人,选择支援苏北教育,是他自己的慎重决定,是对教育事业的又一次奉献。"
1990 年,因为不放心鲍善本一个人在异地生活,鲍善本的妻子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,到连云港陪伴丈夫。
1987 年 7 月,到江苏海洋大学(原淮海大学)工作后,鲍善本继续从事文学专业学术研究,除此之外还先后担任社会科学部主任、图书馆馆长等职。他对学生倾注了炙热的爱,深受学生喜爱。
2015 年校庆期间,中文专业 85 级校友丁维杰返校时回忆说:" 感谢我的班主任鲍善本老先生,他是我人生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位老师和贵人,他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,成为我们很多同学至今仍然怀念的美好回忆,他给了我做学生工作很多指点,这些指点对我来说就是经典。他打开了我的人生视野,让我知道世界原来是这样辽阔。"
鲍文瀚昔日的同事龚慧瑛读大学时也是鲍善本的学生,她与鲍文瀚闲聊时常常提起鲍老师, " 同学们都爱听鲍老师讲课,非常投入,生动而富有激情。有一次课堂上,他拎着水瓶往讲桌上的杯子里添了水,然后就继续在讲台上一边踱步一边讲诗,水瓶一直拎在手上 ……"
鲍善本将平凡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,先后获得 "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"" 连云港市劳动模范 " 等荣誉称号,多次被评为 " 优秀共产党员 "。
传承优良家风 处处与人为善
鲍善本是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,南朝宋诗人鲍照、清初诗人鲍皋等家族先贤留下大量诗词作品,是鲍善本研究古代诗词和近代诗歌的重要内在驱动力,从教学到科研,从论文到专著,他在诗词研究领域笔耕不辍,热情不减,生活中即兴创作的诗歌随处可见。
退休后的鲍善本受家族委托,续修编写族谱。为此他花费几年时间,到全国各地图书资料场馆查阅档案,一丝不苟地汇集编写了《新安鲍氏承凤派支谱》,主编了《镇江鲍氏名人诗词合集》。
2004 年鲍善本的妻子去世,将低收入的哥哥托付给他。当时的鲍善本收入也不算高,他生活十分节俭,每月发了工资,除了逛书店,必定要留一部分作为妻兄的生活补助。热心人给他介绍对象,他也以此为由婉言谢绝。
退休不久后,鲍善本回到南京。几十年来,他一直热心公益,2008 年汶川地震,鲍善本主动联系学校,捐献特殊党费用于灾后重建。
" 父亲人如其名,以善为本,以诚待人。" 女儿鲍文瀚如今也已年过花甲,在她 60 多年的人生中,始终感怀父亲鲍善本与人为善的美德," 父亲一生温暖细腻而富有力量地谱写与传承着中国好人的家风,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后辈。"
生前不求名利 逝后慷慨捐躯
2002 年,鲍善本向南京市红十字会提出遗体捐献申请,唯一的女儿鲍文瀚一开始不同意签字,他反复做女儿的思想工作,直至当年 9 月,他又一次找到女儿。女儿被父亲的坚持打动,最终同意签字,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。
2022 年 7 月 21 日,鲍善本因心肺功能衰竭医治无效离世,生命停止在 87 岁。
鲍文瀚按照程序联系了南京红十字会,次日清晨 6 点,一辆标有 " 东大医学院 " 字样的车停靠在南京中医院负二楼,从外地连夜赶到南京的亲属和主治医生向鲍善本的遗体深深三鞠躬,目送汽车缓缓驶远。
鲍善本在病床躺了近 8 个月,始终心态平和、情绪稳定,他乐观坚强的人生观感染了身边的所有人,医护人员竭力救治,不留遗憾。" 父亲让自己的生命在奉献中永续,在大爱中永生。" 女儿鲍文瀚哽咽着说。